

时间过得很快,
以至于我有些恍惚。
回顾这两个月来的实习生活,
各种复杂的情绪萦绕在我的心头,
面对线下督导会,
一开始我并不抱有过高的期望,
在我看来,
可能更多的是“学生乖乖坐,
老师排排讲”的场景
单向输出,形式大于内容,
我只需安静地做个“接收器”。
然而,这一次的线下督导会
就彻底颠覆了我的偏见。




线下督导暨实习有感
九月贵阳的夜晚依旧是那么凉爽,敲开同住伙伴的房门看到陌生又有点熟悉的面孔,我们没有过多的寒暄,只是简单礼貌的问候,同伴便转身投入到自己学校的任务当中去,看着同伴伏案忙碌的身影我心想“这大概又是无趣的一晚罢”……随着夜深,我不记得我俩是谁问了一句什么,随之我们彼此打开了话匣子,从实习的种种到过往的经历,大有苏轼与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氛围,在那个夜晚,无疑我们都是彼此最好的倾听者和共鸣者。那种突然的坦诚、那种放下戒备的交流,让我真切感受到:原来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困惑、迷茫,原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挣扎。
次日的闹铃唤醒了晚睡的两人,简单的准备我们便协同另外的两位种子伙伴踏上了9月的线下督导之旅,督导会议的现场在一个宁静的野营庄园,没有传统教室、会议室的严肃,取而代之的是绿草、鲜花和面带笑容的老师和伙伴。督导会议开始,没有老师严肃的宣讲,也没有学生刻板的正襟危坐,有的只是师生、前辈们共同平等的游戏、分享、倾诉和烧烤。当天我们畅所欲言,倾诉实习工作中的困境与挫折,抒发内心的迷茫与疑惑,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可能性……我记得我自嘲的说到“像我这样的‘货色’很幸运的通过‘亚桥’获得了一份实习的工作,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群包容的前辈,我感到无比的幸运”。这里有自嘲但更多的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我自认为自己一向不是什么幸运的人,但自从我勇敢投出那份通往“亚桥——社工种子计划”的申请书后我的一切都开始变得幸运起来,遇见了愿意再多给我一次机会的前辈,遇见了一同改活动方案到深夜也毫无怨言的队友,遇见了像“老大哥”一样关心我们的发展和未来,教导我们工作一言一行的机构负责人,也遇见了这个允许试错、鼓励成长的集体。幸运的事太多太多,多到让我不知该将哪一件作为书写的主体。
线下督导的尾声无疑是让我最为动容和印象深刻的,在督导李丹老师的巧妙设计下,我们每位“种子”都写下了自己内心的疑问和当下最想解决的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和疑惑,李老师都给我们从理论到现实的种种来分析、探讨和解决,其中“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无疑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反响,每一位“种子”都结合自身的各种经历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我原以为经过近两个月的实习,大家或许会出现对社会工作的部分消极情绪,但从大家热情的分享来看,我们每一位“种子”都没有因为实习而产生对社会工作的消极态度,大家都惊人一致的认可社会工作。这份认可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源于实践中真切触摸到的温度。听到伙伴分享涉罪儿童背后痛楚和挣扎,听到前辈讲述十几年前从新人到前辈的经历,听到患病儿童家属的困境与无奈……我看到的不是理想主义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扎根泥土生长出的真实改变。
这次线下督导,于我而言是完美的,它不再只是一次任务或安排,而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将我从崩坏的情绪中唤醒。未来,或许会继续怀揣这份温暖与信念,扎根到社会工作之中,将这份职业视为心中的“月亮”,或许我会离开这个行业去追寻生活的“六便士”——但无论走向何方,这段经历都已在我生命中刻下无法抹去的印记。应试教育的思维让我从来只看中结果,这段实习经历和线下督导让我学会了去感受沿途的风景。
以上文字来自铜仁市万泽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种子(实习生)杜再斌

执行小项目活动 日常服务儿童

与同伴种子游戏互动

参加线下督导分享

种子杜再斌实习的每一帧

感谢督导的耐心引导......
感谢机构的悉心培育......
感谢种子的赤诚分享......
实习仍在继续,种子仍在扎根,
期待更多种子的个人实习故事、心得。



社工种子计划


亚桥公益与优秀社会组织、机构社工督导以及高校社工督导合作,致力于为热爱社会工作和公益的同学提供系列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实践经验。我们共同搭建高校、社会组织和公益爱好者等多方联动交流平台,促进行业间互动合作,并整合各方公益资源共同探索公益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绿色公益生态,推动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