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种子计划
首页公益项目 项目动态 社工种子计划

社工种子计划|实习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19 16:29:23 作者: 贵州省亚桥公益服务中心 来源:贵州省亚桥公益服务中心

种子の心声

我的实习故事




 种子自述

SHEGONGZHONGZIJIHUA

贵阳市同行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实习生:张凤瑶

实习岗位:司法社工


来实习之前,因为个人经历,我内心预期的是做未成年受害人的救助工作。还自大地心想通过课堂上的“情景模拟”,自己该是做好准备了吧!到实地后发现情景模拟的细枝末节根本用不上,能指导的反而是抽象理论所提供的看问题的视角。以我目前的能力想做受害人的救助工作,还需要更多实务的积累。

接着,实习头一个月我这个法盲都在学习法律知识,熟悉工作流程。期间跟着带教老师去帮教对象家中做社会调查,看着她用最平常的语言就把社调里的关键信息都收集了,还建立很不错的关系,心里既敬佩又羡慕。

第二个月,开始独立接触简单的案例,做的多为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面对这些染发大花臂的孩子,我用表面的平静掩盖住内心的忐忑。面对孩子们的家长,尽量扮演得像一个可靠的大人。掩盖和扮演中实践,在实习的其中也有了很多体会:

首先是真诚;只有真诚才会带来真正的平等,只有平等才会带来真正的接纳,也只有真正的接纳才会促进真诚,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学会放下片面的道德评判和理想主义;去看到一个生存圈中所有人的处境以及他们之间相互的影响。单有一腔热血和理想还不够,愿意认清现实后还愿意踩在生活的泥土中保持理想主义去做,这才算真正的行动。

在实习的历程当中,我愈加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未成年人的弱者地位。大部分的未成年人由于经济、阅历、技能等社会资源的匮乏,并不具备在社会立足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尤其是重要节点,需要家庭的关爱、社会的关怀也许才能够得以较为安全顺利的度过。但并非所有的未成年人都如此幸运地在富裕、善意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中的许多孩子,从出生起便面临着匮乏的生活。扪心自问,当任何一个人面对着和他们一样的匮乏、痛苦和迷茫时,会做的比他们更好吗?我不知道。在一个个涉罪未成年人和受害者的眼泪和处境中,我渐渐看到的不是他们的名字、罪名亦或是看起来奇怪的行为表现,而是面对生活的迷茫和痛苦时,这些孩子由于自身的种种匮乏和限制,采取的极端的应对方式。当我如此去看待他们的犯罪行为,我会发现我的情绪不再是单纯的愤懑和批判,而不自觉地转化成了微妙、复杂的情绪。有难过,有同情,也许还是会有愤怒,但最终击中我最大的情绪,一定是惋惜。

以上种种表达并非是在为涉罪者开脱,任何违法行为都会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这是法律所不容、社会所不齿的,任何人也不应自恃年纪尚小挑战法律底线。而是说,作为青少年司法社工应该看到这一点,才能更好避免涉罪未成年再上歧途,落实国家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

在两个多月与帮教对象的个案服务中,自己也有了一些长足的进步。反思最多的就是理性-感性之间的平衡。期间接了一个特别的案例:关于MY少女。由于性别和自身特质,我沉浸式代入了帮教对象的情感,比如听她做笔录,站在她身后也忍不住跟着掉眼泪,觉得蛮心疼这个小女孩。但现在就不会只陷入那个心疼里面,也学会综合去看她的家庭、处境、朋友圈子,比如家庭系统里那个也同样无助爸爸的处境,也随之产生许多好奇心,比如一直剥削她的朋辈圈子里是什么让她坚持作案那么久之类的疑问。好奇了以后就会想知道怎么介入,改变当下这种现状会比较好。

实习初期看事情很单一,有很多道德评判和不理性的信念,其实无助于服务对象,作为社工不需要用对她们当下处境同情式的叙说方式去拉进关系,固化他们对自己以及当下处境的消极看法,而且那是不真诚的,不平等的,孩子们最能感受得到。当下在服务时会更倾向于在新的积极体验里去建立关系,再用好的关系促进新的积极体验。

所以和帮教对象接触时也没那么心急和焦虑了,因为知道:不着急,会好的。就像我在督导会议当中和小伙伴们分享的一样——不是世俗的好,但,是他们处境中最好的选择。对于涉罪未成年人而言,若将法律比作严明且不可亵渎的“父亲”,司法社工则是包容并善于感化的“母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践行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核心目标。当司法社工愿意抛弃自身的偏见和他们站在一块去改变时,我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找到当下处境中更好的那条路。

我的实习感悟到这里就结束啦,在贵阳市同行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习做司法社工的这两个多月以来,我时常感到一种脚踏实地的幸福感。这里要再次感谢亚桥和同行者为我们种子共同提供的渠道和机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