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18日,“贵州省儿童服务者能力建设培训”在爽爽的贵阳开展。来自贵州省内二十家公益组织的40余名一线儿童服务者,参与了为期三天的培训。
本次培训由救助儿童会的张厚奇、周才秀、张晓琴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儿童权利、儿童保护、儿童发展、儿童参与、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几个板块的相关专业知识分享。






张晓琴老师通过“谁是儿童?”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我们对于儿童的需求与权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去总结和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求。《联合国儿童权利》的学习,通过“玩转公约纸牌”,大家进一步深入认识儿童权利的四大类别,伙伴们的发现与思考背后,是认知与观点的碰撞,也为大家提供了更多地视角去理解公约中呈现的内容。

儿童保护
“父母打孩子”貌似是我们成长过程当中的“必修课”,每个人在成长中或多或少都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
看情况、看程度、看原因、看结果、看影响、看法与情的界定……对于这个问题的判定,大家给出了不同的思考维度。张厚奇老师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中,给出“针对儿童的暴力”这一定义,并且提出我们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在介绍了针对儿童的暴力的主要类型之后,我们共同讨论了暴力对于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和相关因素,并讲解了关于强制报告的具体内容。

儿童发展
下午的课程一开始,周才秀老师便带着大家“站队”,通过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大家思考自我的成长,我们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伙伴们也分享了每个选择之下的经历,迸发出许多暖心瞬间。
紧接着,我们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一起探讨了——“发生在童年的经历对大脑的影响”、“儿童发展”、“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四个维度”等内容去看见儿童的成长,以及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在“世界咖啡屋”环节,我们在了解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后,分别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社区层面去分析儿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去看见阻碍或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在最后的分享中,我们了解到社区儿童保护的工作方法,也看到在我们日常服务的儿童中,儿童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以及活生生的案例。作为一线儿童服务者,需要通过学习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儿童保护意识和机制。
我们都曾是孩子,每天和儿童打交道的我们,是否还记得这一点呢?!
晚上,主题为“童年时光机”的活动在温馨的烛光中开始,童年游戏一箩筐环节,每个小组一会儿就回忆起了二三十个游戏,跃然于纸上。之后每个组分别带领大家体验童年的游戏,场面一度失去控制,欢声笑语响彻四周!
欢笑过后,大家小组内分享了“童年趣事”,和“从事儿童服务过程中和儿童的故事”。大组中大家也分享了“为什么会从事儿童服务工作?”,最后大家分别抽取了彩虹卡,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天的课程,周才秀老师围绕儿童友好空间展开分享。介绍了儿童友好空间的由来、目的、类型和发展,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儿童友好空间,组成构建儿童友好空间的核心要素。

之后,我们从实际出发,共同探讨了目前儿童友好空间提供的服务类型,不同类型的服务可实现的具体形式,可以给儿童带来的成长,以及如何支持社区开展儿童保护服务。

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最为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当然是我们服务于儿童的工作者们。在之后的讨论中,我们针对服务人员的能力培养,共同探讨了“儿童友好空间工作人员是什么样的”?老师们奇思妙想,共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儿童服务者形象,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挑战。




张晓琴老师提到,个体的独立性让我们的童年也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儿童观、如何做到以儿童为中心、如何促进有效的儿童参与。
之后,来自贵阳市南明区启明社会工作服务社的杨秀东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儿童社区垃圾分类调研”项目中的儿童参与实践经验。

第三天,刚从铜仁救灾现场回来的杨兰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乐施会,重点和大家分享了在贵州省内开展的儿童服务项目。未来,希望可以和更多的伙伴合作服务更多的孩子!

来自南京协作者的闫世琼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儿童主导的调研”和“志愿者培育”两方面内容,带来了满满的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