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冰雹大暴雨,三天的儿童生涯学习就如同这变化的天气一般精彩。本次工作坊,我们邀请了来自广州青草公益的符璧莹、刘付虹仪两位老师带领,来自全省30家机构,从事儿童服务的39位伙伴相聚于此。
工作坊一开始,我们在小组内便开始了激烈讨论——6-12岁的男孩和女孩有什么样的特点,12-18岁的男孩和女孩呢?


在大家的分享中,我们对服务对象的画像逐渐清晰,进一步去看见他们所处的环境,思考如何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看到行为和性格背后的原因。
在老师的引导下,伙伴们开始盘点我们有什么资源?可以开展什么服务?我们在儿童生涯方面做过什么?基于服务对象的特点,我们到底在回应什么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能做怎样的改变?可以怎么去支持。大家共同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如何把设计做到符合儿童需求和兴趣,做到儿童心里去。


在虹仪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青草公益的机构发展、项目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虹仪老师以“流动青少年职业探索项目”为例,通过多个角度介绍了项目的实施过程,从项目的资源配置和设计思路,如何回应解决的问题和设定的目标。接着,她讲解了项目如何持续运营和管理,以及如何从设计阶段过渡到实际落地阶段,向大家展示了整个项目的运营框架,并特别强调了后期评估和迭代方向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项目中,我们如何做好每一步呢?我们尝试对升学信息进行梳理。虹仪老师带领大家从报考指南出发,在阅读和运用的过程中,现场演练如何搜索信息。从学校的视角从专业的视角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如何继续深入了解专业信息,识别可用信息,以及我们如何负责任地传递信息,提供升学支持。
儿童不在学校怎么支持他们去学习?我们可以怎么打破对学习的恐惧和刻板印象?我们有什么能力去发现儿童在课堂以外的学习能力?
在讨论中,伙伴们分享了家长和儿童对于学习、职校的“误解”,老师对这些误解一一进行回应,并分享如何可以打开儿童对学习的想象,思考学习是否可以一直持续。记账和健康,如何影响儿童做生涯探索,如何链接儿童与生活,也为我们打开了不一样的视角。
临近尾声,老师邀请我们现场的伙伴带领身体活动,第一轮带领结束,紧接着抛出我们可以如何迭代。一下子把大家的思维打开了,不断有老师加入进来,分享自己的想法,让迭代和创新在身体里发生。
最后,我们就伙伴当前的疑问和方案迭代展开交流,让伙伴们有一个深入交流和对话的空间。我们看到了伙伴们的经验和思考,老师现场也一一进行梳理和回应,事事有回应,也期待件件有着落。









提供升学信息,要让服务对象自己做选择。要注重信息的来源和准确性。

聚焦问题,确定边界。

读书生涯不等于学习生涯,学习一直需要。

看到自己的局限性就是改变的开始。

看见服务对象的环境,用最大的力去托住。

我们要注重客观事实,而不是个人观点。

学习不止在课堂上,不是第一名也需要被关注。

基于事实的夸夸。

看到学习的误区,通过信息梳理,更好地支持儿童发展。

打开思维,答案不止一个。

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提升。
老师的用心与回应,伙伴的思考和行动,让我们看见可能。带着我们的收获和思考,开启我们新的探索之旅吧。

